磷化液在使用中的误区有哪些
发布时间:2020-12-10 15:48:50 查看: 次
查看更多产品:
关键词:
关键词:
磷化液,环保磷化液
磷化工艺是个有多道工序的过程,影响磷化品质的因素有很多,一些不合理的工艺、不规范的操作都会影响磷化的品质,在磷化液的使用过程中,普遍存在一些误区。下面就来介绍一下磷化液在使用中的误区
【误区一、磷化膜层越厚越好?】
磷化膜层的主要作用是在拉拔和冷镦过程中保护材料,保护的效果不仅取决于膜层的厚度,更取决于膜层与基材的结合力。
膜层结合力不足时,尽管形成的磷化膜很厚,表面看起来很黑,但在拉拔和冷镦过程中也很容易脱落,从而导致响模、发白、刮伤等现象,达不到保护材料的效果。另外,膜层的厚度也是根据后续拉拔和冷镦的需求而定的,过厚的膜层会影响一些小线径产品的冷镦效果。
因此,通过把总酸度做得过高或延迟磷化时间来追求膜厚,并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。更好的是把总酸度和磷化时间控制在标准的范围内,在膜层厚度足够的同时,保证膜层的结合力。
【误区二、长时间不加药剂,一次性大量补充】
长时间不加药剂进行磷化作业,容易造成槽液的总酸过低、酸比变大,形成的磷化膜层过薄(甚至无法成膜),造成磷化品质不稳定。一次性补充大量药剂,造成槽液数据波动过大,可能难以恢复到最佳的槽液性能。
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定时检测磷化药剂的数据(总酸、游离酸、促进剂、温度),按照耗量及时补充添加,保持槽液的数据始终在药剂的标准范围内,从而保证品质的稳定。
【误区三、使用地下水、河水、回收水等开槽或补充槽液水分】
地下水、河水一般含有大量的钙离子、镁离子等金属离子,而回收水一般含有较高的氯离子,这些成分进入磷化槽液,会使得槽液沉渣大量增加,磷化品质下降,容易生锈发黄。严重的会使整个槽液数据失衡报废,造成很大的浪费。
正确的做法是使用自来水进行磷化的开槽和水分补充。
【误区四、磷化膜的品质只和磷化槽液有关】
酸洗磷化工艺有多道的工序,磷化膜的品质受材料性能、材料退火的表面状况、材料酸洗后的表面状况、水洗的水质等因素的影响。
例如,如果材料本身有缺陷(如组织不良、非金属夹杂物多),会使材料在拉拔或冷镦过程中容易发生表面开裂,这是通过磷化无法解决的。再例如材料酸洗过度,会使材料表面发白,缺乏反应活性点,磷化时难以上膜,造成膜层过薄,且结合力不足,后续拉拔和冷镦时膜层容易脱落。从多个方面去分析不同的因素,有助于更有效率地解决问题。
【误区五、水洗使用地下水、河水、回收水进行水洗,且不注意更换】
有些企业会使用地下水、河水、回收水来水洗。这些水质一般含有较多的杂质离子(如钙离子、镁离子、氯离子等)。使用这些水时需要保证其pH值和TDS值(溶解性固体物质)都在标准范围内,保持充分的溢流,当水的数据超出标准时,需要及时更换。杂质离子带入磷化槽会使得磷化沉渣大量增多,酸比不稳定,大大影响磷化的品质。
目前使用回收水的企业越来越多,一般回收水含有较高的氯离子浓度。氯离子带入磷化槽,会影响槽液的稳定性,材料容易发黄生锈,因此更要注意定时检测水的pH值和TDS值,保证水质。
【误区六、不检测槽液数据,凭感觉添加药剂】
磷化液的使用都有一个标准的数据范围,这是由磷化液的成分配比决定的,在标准数据范围内生产,才能保证磷化膜的品质。
不同线径,不同材质,不同磷化时间都会对药剂的消耗有所不同,因此凭感觉去添加药剂很容易造成数据过高或过低,这都会大大影响磷化品质的稳定性,所以槽液的数据应该定时检测记录,按实际消耗量进行补充,保证数据的稳定性。
【误区七、不同厂家的磷化液混合使用】
不同厂家磷化液的成分配比、离子种类、使用条件都可能是不同的,而且不同的药剂都有不同的标准数据范围。
混用磷化药剂容易破坏槽液的成分比例,使得沉渣增多,磷化品质下降,严重的话会破坏槽液平衡,造成槽液报废。为了保证品质的稳定,要尽量避免磷化液的混槽使用。
【误区一、磷化膜层越厚越好?】
磷化膜层的主要作用是在拉拔和冷镦过程中保护材料,保护的效果不仅取决于膜层的厚度,更取决于膜层与基材的结合力。
膜层结合力不足时,尽管形成的磷化膜很厚,表面看起来很黑,但在拉拔和冷镦过程中也很容易脱落,从而导致响模、发白、刮伤等现象,达不到保护材料的效果。另外,膜层的厚度也是根据后续拉拔和冷镦的需求而定的,过厚的膜层会影响一些小线径产品的冷镦效果。
因此,通过把总酸度做得过高或延迟磷化时间来追求膜厚,并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。更好的是把总酸度和磷化时间控制在标准的范围内,在膜层厚度足够的同时,保证膜层的结合力。
【误区二、长时间不加药剂,一次性大量补充】
长时间不加药剂进行磷化作业,容易造成槽液的总酸过低、酸比变大,形成的磷化膜层过薄(甚至无法成膜),造成磷化品质不稳定。一次性补充大量药剂,造成槽液数据波动过大,可能难以恢复到最佳的槽液性能。
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定时检测磷化药剂的数据(总酸、游离酸、促进剂、温度),按照耗量及时补充添加,保持槽液的数据始终在药剂的标准范围内,从而保证品质的稳定。
【误区三、使用地下水、河水、回收水等开槽或补充槽液水分】
地下水、河水一般含有大量的钙离子、镁离子等金属离子,而回收水一般含有较高的氯离子,这些成分进入磷化槽液,会使得槽液沉渣大量增加,磷化品质下降,容易生锈发黄。严重的会使整个槽液数据失衡报废,造成很大的浪费。
正确的做法是使用自来水进行磷化的开槽和水分补充。
【误区四、磷化膜的品质只和磷化槽液有关】
酸洗磷化工艺有多道的工序,磷化膜的品质受材料性能、材料退火的表面状况、材料酸洗后的表面状况、水洗的水质等因素的影响。
例如,如果材料本身有缺陷(如组织不良、非金属夹杂物多),会使材料在拉拔或冷镦过程中容易发生表面开裂,这是通过磷化无法解决的。再例如材料酸洗过度,会使材料表面发白,缺乏反应活性点,磷化时难以上膜,造成膜层过薄,且结合力不足,后续拉拔和冷镦时膜层容易脱落。从多个方面去分析不同的因素,有助于更有效率地解决问题。
【误区五、水洗使用地下水、河水、回收水进行水洗,且不注意更换】
有些企业会使用地下水、河水、回收水来水洗。这些水质一般含有较多的杂质离子(如钙离子、镁离子、氯离子等)。使用这些水时需要保证其pH值和TDS值(溶解性固体物质)都在标准范围内,保持充分的溢流,当水的数据超出标准时,需要及时更换。杂质离子带入磷化槽会使得磷化沉渣大量增多,酸比不稳定,大大影响磷化的品质。
目前使用回收水的企业越来越多,一般回收水含有较高的氯离子浓度。氯离子带入磷化槽,会影响槽液的稳定性,材料容易发黄生锈,因此更要注意定时检测水的pH值和TDS值,保证水质。
【误区六、不检测槽液数据,凭感觉添加药剂】
磷化液的使用都有一个标准的数据范围,这是由磷化液的成分配比决定的,在标准数据范围内生产,才能保证磷化膜的品质。
不同线径,不同材质,不同磷化时间都会对药剂的消耗有所不同,因此凭感觉去添加药剂很容易造成数据过高或过低,这都会大大影响磷化品质的稳定性,所以槽液的数据应该定时检测记录,按实际消耗量进行补充,保证数据的稳定性。
【误区七、不同厂家的磷化液混合使用】
不同厂家磷化液的成分配比、离子种类、使用条件都可能是不同的,而且不同的药剂都有不同的标准数据范围。
混用磷化药剂容易破坏槽液的成分比例,使得沉渣增多,磷化品质下降,严重的话会破坏槽液平衡,造成槽液报废。为了保证品质的稳定,要尽量避免磷化液的混槽使用。
相关产品:
上一篇:金属材料磷化工艺中磷化膜质量检验 下一篇: 磷化液在常温状态下的使用注意事项